当前位置: 首页 > 家居 > 正文

永不拆除——颠覆时代的建筑哲学

时间:2021-04-20 18:50   来源:未知

当我们谈及建筑,兴建、清拆、重构好像是正常不过的过程,除非该建筑所在是一个完全空旷的空间,能让建筑师可以自由发挥。然而,2021年普立兹克建筑奖(Pritzker Architecture Prize)得主Anne Lacaton与Jean-Philippe Vassal却别出心裁地实行“永不拆除”的建筑原则,说不定能够颠覆我们对建筑的看法。

普立兹克建筑奖是建筑界最高的殊荣之一,历来得奖的建筑师皆星光熠熠,当中包括非常多的标志性建筑。这一点,法藉建筑师Anne Lacaton与Jean-Philippe Vassal与之前的得奖者不太一样。他们从未因为兴建一幢新建筑,而拆掉旧有的建筑,作品当中实在难说有着特别的标记。他们最擅长的方法是对现有的旧建筑进行改造,并奉行“永不拆毁”的建筑原则,把建筑对人和环境造成的干预减到最低。他们致力通过建筑改善大众的生活,因此,二人的建筑作品大都是住宅项目、公共建设以及公共空间。

我认为Anne Lacaton与Jean-Philippe Vassal的建筑原则在“后疫情时代”别具一番意义。他们“永不拆除、移除或替换,总是以增建、改造与再利用作为前提(Never demolish, never remove or replace, always add, transform and reuse)”的建筑哲学,令人反思我们到底需要怎样的建筑。当现今社会面对著全球暖化及生态危机这些大议题时,他们的作品,启发我们重新思考人与建筑、城市以致生活空间的关系。

Latapie House Photo courtesy of Philip Ruault

96 Dwellings

Anne Lacaton与Jean-Philippe Vassal的建筑作品重视人与自然永续的关系。以1993年在法国改造的Latapie House 住宅为例,他们运用温室的概念,以透明聚碳酸酯面板创造出一个让自然光渗透室内空间的环境,透过特别技术,改善通风和温度,让建筑物成为自然的延伸,打通室内室外的概念。另一个例子则是2016 年于法国Chalon-sur-Saône的96 Dwellings,他们刻意把房屋底部挑高,以预防洪水问题。这一个举动既加强了建筑的安全性,同时降低建筑对环境的干预,而底部的植物也得以自然成长,并和周遭的大自然环境融为一体。

这两位建筑师说过,很多被人拆毁的建筑其实不是很旧,只要细心留意的话,必然可以从旧建筑中,发现正面的东西,改造建筑是一个机会,让现存的东西变得更好。这一段说话实在很发人深省,也与我推动皇都戏院保育项目的态度不谋而合:公共空间的规划与发展的精粹不在于拆掉旧有建筑,再重新兴建,而在于把硬件和软件融合,保留当中精粹,令本身的建筑变得更好。在后疫症时代,我们比任何一个时刻更意识到我们每一个人都是整体人类的一分子,有责任建构一个更好的环境,寻找永续生活方式。

关注作者新浪微博:@Adrian郑志刚 了解更多艺术、建筑、人文干货。

作者介绍:郑志刚,毕业于美国哈佛大学东亚文学系,于2008年创立K11品牌,开创先河成立全球首个“购物艺术馆”,成功结合艺术×商业模式,打造香港#文化硅谷# K11 MUSEA ,人称文化硅谷开拓者。同时创立了推动中国当代艺术发展的非牟利机构——KAF (K11 Art Foundation) 基金会,支持大中华地区新晋艺术家创作。

同时也是诸多国际知名艺术机构的委员会成员,包括法国蓬皮杜艺术中心、国际收藏委员会、英国泰特委员会、以及美国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 PS1董事局等。而且其本人于2014年起连续三年入选《Art Review》杂志“最具影响力100人”,另外亦入选《CoBo Social》的“亞洲100位顶尖收藏家”,被公认为现今当代艺术界举足轻重的人物。

作者:Adrian郑志刚

声明:“她时尚网”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,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,本站亦不为其版权负责。如存在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的内容,请联系我们,本网站核实后将立即予以删除!